领保提醒——非洲常见疾病防控原则
2019-11-18 17:05

  一、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严重的致命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50%~90%。主要在苏丹、刚果(金)、科特迪瓦、加蓬、南非、乌干达、刚果(布)、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及时发现、诊断和严格隔离感染人群及密切接触者、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1.传染源 狐蝠科的果蝠可能是本病的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较低。目前未证实有通过性接触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3.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后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出血、呕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

  4.防控及治疗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敏感。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临床亦无特效治疗。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二、霍乱

  霍乱是由摄入受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极强的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霍乱的潜伏期短,从数小时至5天,通常2~3天。如不及时给以治疗,可迅速导致严重脱水和死亡。

  1.传染源 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可通过饮用或食用被霍乱弧菌传染而又未经消毒处理的水或食物和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污染过的食物等途经传播。

  3.临床表现 约75%的霍乱感染者不出现任何症状。但病原体可在其粪便中停留7~14天,并通过排泄进入环境,有可能感染其他人。本病最严重的特征表现为突发急性水样腹泻,严重者可在数小时内导致健康的成人死亡。

  4.防控及治疗 霍乱弧菌对一般的消毒剂均较敏感。漂白粉、漂白精、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均有效。要求不进食生的海(水)产品,食品生熟分开;不喝生水;不食用变质食物;不随地大小便,更不要在水井和河边大小便;发生无痛性腹泻和呕吐须立即就医;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厕所、水龙头、衣物被褥等应进行清洁和消毒。霍乱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现感染霍乱,无论是轻型还是带菌者,均应隔离治疗。治疗以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溶液,配合使用抗生素为主。

  三、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为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其中有50万例发展成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1.传染源 为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群。

  2.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经8~10天的增殖后,就可以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潜伏期是3~14天。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疾病。

  3.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伴有“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轻型登革热上述病症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

  4.防控及治疗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是清除住家及周围各类无用积水;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蚊帐、纱窗、蚊香、灭蚊气雾剂等防蚊驱蚊产品, 避免被蚊虫叮咬。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四、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全球大约35%的人口受疟疾威胁,每年有3亿~5亿人感染疟疾,100万人因疟疾死亡,每天有2000名儿童因患疟疾而失去生命。90%的疟疾发生在非洲。

  1.传染源 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

  3.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寒战、发热、大汗。发热时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间日疟一般隔天发作一次,恶性疟每天或不规则发作。

  4.防控及治疗 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可以服用哌喹、甲氟喹、乙氨嘧啶进行预防。间日疟首选磷酸氯喹片加磷酸伯氨喹片八日疗法进行治疗,若治疗无效,可选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进行治疗。

  五、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痢疾,是由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无巩固免疫力,故易造成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1.传染源 包括病人及健康带菌者。

  2.传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发病。

  3.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通常有寒战、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后期出现腹胀、呕吐,严重失水引起外周循环衰竭。儿童多起病急,高热,肠道症状轻,甚至发病初没有腹泻、腹痛症状,很快发生呼吸、循环衰竭。

  4.防控及治疗 关键是把住“病从口入”这道关。管理好水源,使用卫生厕所,消灭苍蝇。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干净,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放置。婴幼儿的玩具要定期清洁、消毒。治疗可给予抗生素(喹诺酮类、也可给予三代头孢菌素类、磺胺类、氨基糖甙类)或黄连素等药物。同时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开水,也可给予口服补液盐以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六、黄热病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1.传染源 为感染或携带黄热病毒的人群、猴及其他非灵长类动物。

  2.传播途径 主要经蚊叮咬传播。

  3.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3~6天,也可长达10天。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严重者可表现为高热、黄疸、肝、肾、心血管功能损害以及出血、休克等症状。

  4.防控及治疗 黄热病毒不耐酸、不耐热。60℃下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可采取驱蚊剂、长袖衣物等防蚊措施。也可接种针对本病的疫苗,接种后7~10天出现抗体,持续至少30~35年。发病后无特殊性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