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是第十九批中国援布隆迪医疗队队员杨利,是一名中医针灸医生,在素有“非洲之心”称誉的布隆迪执行援外任务。自我省承担援非医疗工作三十二年来,我有多名同事先后参加援外医疗队。以前每当听他们说起非洲的风土人情、工作生活时,我常常感觉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因此去年我就职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主体单位承担援外任务后,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结束了近半年的法语学习后,我们告别祖国和亲人,带着领导的嘱托和期望,在家乡最好的季节,开启了为期一年的非洲之行。
我一直以为非洲会无比干旱、无比炎热,非洲人之所以“黑”,是被酷烈的日头晒的。真正到了非洲我才明白:这是一个多么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啊!我所在的布隆迪经济首都布琼布拉市,常年高温不超过32摄氏度,低温不低于20摄氏度。这里没有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我一直以为我们青海的牛羊肉是全国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说布隆迪的牛肉更好吃。城市的路边上随处可见丰富的水果:百香果、香蕉、芒果、木瓜、菠萝、橘子......价格便宜的都不好意思再和当地人讨价还价了。
当地的人民非常热情,对中国人非常友好,他们会用当地语、英语、法语、普通话和你打招呼,当我们回报以微笑,跟他们说“你好”的时候,你会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和他们相比,我们是多么含蓄、内敛的民族啊!和大多数的非洲国家一样,布隆迪也属于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与繁华的中国相比,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这里的人民脸上洋溢着笑容,颇有我们中国老祖宗倡导的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之风,也让我再次思索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第一天在当地医院上班的时候,看到工作室如此简陋、医疗器械如此缺乏,还有一开口就说Bonjour的当地同事,我真是无所适从。但是队长跟我们说:既然来了非洲,就要克服种种困难,把工作干好。是啊,我们就是来援助医疗的,如果人家的条件跟国内一样好,还需要我们支援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适应,慢慢地工作也就得心应手起来。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习近平主席于去年10月对中医药做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中医在欧美发达国家备受追捧,尤其在去年5月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我国传统医学纳入其中,成为中医的发展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在非洲也有很多人信任中医,我刚上班第一周就有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找中国医生就医。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的时候走不了路。经过两个疗程的针灸治疗,症状明显改善。我还用针灸治好了几位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疼痛、行走困难的老人。一位因外伤导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无法行走已有六个月,在当地多方求医后无任何效果,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找中国医生。我发现他实为损伤督脉造成气乱血溢、阻滞不通、络脉不畅,阳经无以交会,阳气不达,筋骨失养,故治当扶持督脉,补气补血之阳明经。我为其制定了针灸治疗方案。经过近四个月的治疗,患者可以扶拐行走、并独立行走50米。患者女儿看到母亲恢复情况良好,喜极而泣,她说:“中国医生技术高超,针灸让我的妈妈重新站起来了,感谢中国医生!”。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驻布隆迪的一位女性员工,患有隐疾6年,她自己非常排斥手术治疗的方法,希望通过针灸治疗来改善症状,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她感觉良好,每天都会坚持来做治疗。在布华人华侨以及中资机构的员工们,在患病后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也会纷纷来找我治疗。

自今年3月底布隆迪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我和全体队员不抱怨、不退缩,在当地医院里坚守工作岗位,继续为当地患者消除病痛,每月接诊患者上百例,并为保障广大的华人华侨及中资机构员工的健康提出简便实用的中医防疫建议,随时为他们出诊。中国政府、马云公益基金会、青海省政府向布政府捐赠了五批医疗物资,我们医疗队强化使命担当,为当地医务人员开展了新冠防治培训,提高他们应对新冠疫情的能力和水平。
医学是不分国界、不分人种的。《大医精诚》有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针灸作为古老而神奇的东方医术,是中国医学的瑰宝和结晶,也是世界医学宝库的一朵奇葩。在医疗条件艰苦的布隆迪,中医针灸将“简便廉效”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工作十分忙碌,但看到中医散发的无穷魅力,在异国他乡能用祖国的医学为当地民众和自己的同胞解决病痛,助力当地健康事业,促进中非友好,我感到非常快乐和自豪。
|